陽明山 | 「台灣大象鼻蟲」的重點介紹,俗稱筍龜/筍蛄(竹筍上的象鼻蟲)

「台灣大象鼻蟲」的重點介紹,俗稱筍龜/筍蛄(竹筍上的象鼻蟲):
基本資料
學名:Cyrtotrachelus thompsoni(竹象屬 Cyrtotrachelus)—目前多以此名指稱台灣特有的大型竹象鼻蟲。為台灣特有種、也是台灣最大的象鼻蟲。
常見別稱:筍龜、筍蛄(方言)、Bamboo shoot weevil。早期資料也可見「Cyrtotrachelus longimanus/longimalus」的舊稱。
外型辨識
體長約 2.5–3.2 cm;體色橙紅至橙褐,前胸背板後緣較寬,翅鞘具縱向刻紋/條紋;關節末端多為黑色。吻部細長、末端具觸角。
生活史與季節性
一年一世代;成蟲主要在 4–12 月出現。
取食與產卵:成蟲吸食竹筍汁液,雌蟲在筍或嫩桿受損處產卵;幼蟲會蛀入竹筍(基部/莖部)向內取食。
寄主與危害
主要寄主:各類竹類與竹筍。
危害型態:幼蟲鑽蛀使筍體空疏、枯萎或變形,降低食用品質與產量;受害部位常見粉屑與汁液。
分布與棲地
分布:台灣本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竹林。
與人類的互動(文化面)
在傳統農業時期數量多,民間曾有將其視作「野味」的記載(今多不鼓勵)。
與「紅棕椰子象鼻蟲」的差異(易混)
台灣大象鼻蟲以竹類為主;
紅棕椰子象鼻蟲(又稱亞洲棕櫚象鼻蟲,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)主要危害棕櫚科作物(椰子、檳榔等),屬不同屬別。
田間管理與防治(概略)
及早採收與清園:儘快採收竹筍、移除被害筍與殘體,減少繁殖來源。
栽培管理:維持竹林衛生、減少傷口與積水,可降低多種竹筍害蟲(含象鼻蟲)的入侵風險。
台灣大象鼻蟲(筍龜)是台灣竹林中體型壯碩、特徵鮮明的本土象鼻蟲,成蟲自春末起活動,幼蟲鑽蛀竹筍造成經濟損失;辨識其生活史並落實清園與採收管理,是實務上最基礎也最有效的對策。
為什麼筍龜選擇高調的橘紅色?—竹林中的生存策略
這種顯眼的橘紅色在「偽裝」的角度上不是最佳方案,反而可能讓牠在綠色竹林中格外突出。
不過,這樣的顏色背後可能涉及幾種進化策略與生態因素:
1. 警戒色(Aposematism)
很多昆蟲會用鮮豔的紅、橙、黃搭配黑色,作為「警告訊號」,告訴掠食者:我有毒、我味道很差或我不好吃。
台灣大象鼻蟲的體表可能含有某些苦味或刺激性化合物,雖然不是劇毒,但足以讓鳥類或蜥蜴記住「吃了不好吃」的經驗。這種策略比完全隱身更有效,因為掠食者會學會「看到這種顏色就不要動口」。
2. 擬態(Mimicry)
牠的橙黑配色很像某些有毒或會螫的昆蟲(例如虎甲、某些胡蜂),這屬於貝氏擬態(Batesian mimicry),無毒者模仿有毒者的警戒色,降低被捕食機率。
3. 棲息環境光影的效果
在竹林裡,光線並不是純綠色的背景,而是有很多黃、褐、灰的竹殼、枯葉與陽光斑點。橙紅色在這種複雜光影中,有時反而不會像在你近距離觀察時那麼顯眼。
尤其當牠靜止不動貼在竹桿上,條紋與色塊可能與竹節、枯筍殼的色差融合,形成「破壞色彩輪廓(disruptive coloration)」的效果。
4. 性選擇的可能性
如果橙紅色對雌性有吸引力,那麼即使增加一點被掠食的風險,也可能因為交配優勢而保留下來。
在很多甲蟲中,體色與亮澤度確實會影響交配成功率。
牠的橙紅色並不完全是「高調送死」,而是可能兼具警告 + 擬態 + 在特定背景下的隱蔽。
牠們行動緩慢、外殼堅硬,加上部分掠食者對這種顏色的天生或學習性迴避,使得這種體色能夠在演化中延續下來。
台北市士林區福佳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