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隻紅褐色的胡蜂正在攻擊一條大型、帶有鮮豔顏色與尖刺狀突起的毛毛蟲

這張照片中,一隻紅褐色的胡蜂正在攻擊一條大型、帶有鮮豔顏色與尖刺狀突起的毛毛蟲。
毛毛蟲應該是大王青斑蝶(或類似鳳蝶科 / 蛺蝶科)幼蟲的一種,它的身體呈淡藍綠色,帶有黃色斑紋和明顯的棘刺狀突起,尾端還分泌出深綠色的液體(可能是防禦性體液)。
胡蜂則可能是擬大虎頭蜂或紙巢胡蜂(屬於Vespidae胡蜂科),牠們常捕食毛毛蟲作為幼蟲的食物來源。
簡單來說:
昆蟲1(攻擊者):胡蜂科捕食蜂
昆蟲2(被攻擊者):大型帶刺鮮色毛毛蟲(可能是鳳蝶科或蛺蝶科幼蟲)
情境:胡蜂用下顎固定毛毛蟲,可能準備切割取食或搬回巢餵幼蟲。
1. 胡蜂科捕食蜂(可能是擬大虎頭蜂或紙巢胡蜂)
分類
門: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
綱:昆蟲綱 Insecta
目:膜翅目 Hymenoptera
科:胡蜂科 Vespidae
外觀特徵
體色多為紅褐、深褐或黑色,有時腹部帶有黃色或橙色斑帶。
體型中至大型,成蟲體長約 15–30 公釐(大型種類可達 40 公釐)。
頭部寬大、下顎發達有力,適合切割獵物。
翅膀狹長,休息時呈縱向摺疊。
習性與生態
多為群居性,築巢於樹枝、屋簷或地面洞穴(依種類而異)。
主要捕食毛毛蟲、蝗蟲等其他昆蟲,將其麻痺或直接分食,作為幼蟲的蛋白質來源。
成蟲主要攝取花蜜或果汁等含糖液體。
在農業生態中屬於天敵性昆蟲,能有效控制害蟲族群。
2. 大型帶刺鮮色毛毛蟲(可能為大王青斑蝶幼蟲)
分類
門: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
綱:昆蟲綱 Insecta
目:鱗翅目 Lepidoptera
科:可能為鳳蝶科 Papilionidae 或蛺蝶科 Nymphalidae
外觀特徵
體色多為淡藍綠或綠色,身上有鮮黃色斑紋。
全身各節長有黑色或深色的尖刺狀突起,提供物理防禦。
體長可達 4–6 公分以上,屬於大型毛毛蟲。
尾端具可分泌防禦性液體的構造,液體通常帶有苦味或刺激性氣味,嚇阻天敵。
習性與生態
幼蟲階段主要以寄主植物葉片為食,例如特定種類的藤本、灌木或樹木葉片。
體色與斑紋常兼具警戒色與擬態作用,一方面嚇阻捕食者,一方面與葉片環境融合。
幼蟲成長至一定階段會化蛹,最終羽化為翅膀色彩鮮豔的大型蝴蝶。
是生態系中草食性初級消費者的重要一員。
胡蜂的「一下肉食、一下素食」其實跟牠的生命階段與營養需求有關,並不是牠們突然改變食性,而是成蟲和幼蟲的飲食差異造成的。
1. 成蟲胡蜂:以糖分為主(看起來像素食)
成蟲需要大量能量來飛行、巡視領地、築巢與照顧幼蟲。
牠們的主要能量來源是糖分,所以會取食花蜜、成熟水果的汁液、樹液,甚至偷舔人類的飲料或甜食。
成蟲的消化系統不適合大量消化蛋白質,所以牠們並不直接吞下肉塊。
2. 幼蟲胡蜂:高蛋白飲食(純肉食)
幼蟲需要蛋白質來快速長大、發育。
成蟲會捕捉毛毛蟲、甲蟲幼蟲、蝗蟲等,將它們咬碎或切段後搬回巢餵幼蟲。
幼蟲吃下肉後消化,並會分泌出一種含糖的液體回饋給成蟲作為能量補給(有點像「互惠交換」)。
3. 為什麼會看到牠們「肉食 + 素食」交替?
你看到胡蜂捕食毛毛蟲時,是為了幼蟲的蛋白質需求,並不是牠自己要吃。
你看到胡蜂停在花朵或水果上時,是成蟲在補充糖分,供自己活動的能量。
胡蜂會主動攻擊人類嗎?
胡蜂攻擊人類通常是防禦行為,不是主動獵食。牠不會像蚊子或螞蟻一樣為了取食而叮人,牠叮人是因為牠覺得你威脅到牠或巢穴。
胡蜂攻擊人類的原因
1. 巢穴防衛
胡蜂對巢穴的防衛心非常強,一旦有人或大型動物靠近(通常 2–3 公尺內),牠們可能會視為入侵。
一隻胡蜂攻擊後,會釋放警報費洛蒙,吸引其他巢蜂一同攻擊。
2. 受到驚擾
突然揮手、拍打、甩動物體,可能被胡蜂解讀為威脅。
割草、修樹、搬動木材等行為,有時會意外碰到隱蔽的蜂巢,引發集體攻擊。
3. 覓食時的偶然衝突
胡蜂在水果攤、甜食附近或垃圾桶覓食時,如果人類不小心觸碰到牠,也可能被叮。
被胡蜂螫傷的特點
毒液成分:含有多種酵素與神經毒素,會造成劇烈疼痛、紅腫,部分人會過敏(蜂螫休克)。
重複攻擊能力:胡蜂的螫針沒有倒鉤,可以多次螫刺(不同於蜜蜂螫一次後螫針會留在皮膚上)。
危險性:多次螫傷或對蜂毒過敏的人,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呼吸困難、休克甚至死亡。
預防被胡蜂攻擊的方式
遠離野外可疑的蜂巢區域(尤其是屋簷下、樹洞、牆縫、地面洞穴)。
不要穿鮮豔顏色或強烈香水進入牠們活動區(會被誤認為花朵)。
如果胡蜂在你附近飛行,保持冷靜,慢慢遠離,不要揮手驅趕。
台北市士林區福佳里